-
-
字大
-
字小
为加强和创新锡盟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有效管理,切实提升出租房综合管理水平,锡盟公安局治安支队创新管理模式,坚持政府主导、社区主体、公安主力、房东主责的实施机制,探索出租房屋“宾馆式”、流动人口“打包式”管理模式,年初先在锡林浩特市各社区试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后全面铺开,如此管理,就像开宾馆那样,做到了“进有登记,走有注销”,情况明,底数清,取得初步成效。
一是加强出租房屋登记备案,加强以房管人,“宾馆式”管理出租房屋。针对出租房屋承租人员变动快、消防隐患严重、房东管理不到位等情况,各派出所对出租房屋实行“宾馆式”管理,即把一间或一套出租房屋看作是一个小宾馆,责任区民警是“宾馆”的负责人、管理员、登记员,注重从源头上管好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。房屋出租前,民警就告知出租人和承租人,应遵守有关房屋租赁规定,及时办理房屋租赁手续,登记承租人的个人信息,外地人员办理居住证,对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。房屋租赁后,派出所挨家挨户上门宣传,发放《出租房屋治安管理须知》、《流动暂住人口遵纪守法稳馨提示单》等材料,并与房东签订《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责任书》,将消防要求、房东、承租人、居住人员法定义务明确告知。其中租赁房屋登记表分别有出租房基本信息、房东和承租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等,既方便责任区民警管理,又方便房东、流动人口同责任区民警联系。每份租赁房屋登记表,都必须有责任区民警签字,责任区民警定期在安全检查记录上作检查记录。
二是加强流动人口清查,加强以业管人,“打包式”管控流动人口。组织社区民警、流动人口协管员对各辖区建筑工地、行业场所、厂矿企业进行拉网式流动人口清查,认真登记流动人口信息,采集流动人口照片,查清其现居住地址及从业情况,同时建立完善行业场所和重点单位管理台账,一家一档,将流动人口和从业人员按照业态打包管理,并录入系统,要求各业主认真登记从业人员身份信息,及时报社区民警登记备案,做到人来登记,人去注销,确保对外来人口管理住、控的牢。
三是联审联制抓源头,严把准入关口。按照居住出租房“先登记、后入住;先达标、后出租”管理目标,实践出租房管理新模式。对出租房实行“五不租、五不准、五必配、五严禁”准入审核,房源经出租人自行申报,由社区初审、部门联审后,报街道核定备案,实现出租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、可视化、标准化,从源头杜绝存在严重隐患的居住出租房屋流入租赁市场。
四是专群结合抓巡查,严排安全隐患。一是职能部门专业检查。由公安、市场监管、防违控违、住建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开展上门检查,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;二是网格日常巡查。量化网格员、流动人口协管员工作任务,并通过手机APP实现消防巡查和事件报送;三是房东协会自我督查。充分发挥房东自治协会作用,组织会员开展居住出租房屋的巡逻督查和相互提醒;四是要求流动人口协管员对出租房的房主信息、房屋结构情况、房屋照片、承租人信息等一一采集登记,按照一户一档建立完善出租房管理纸质台账,并录入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系统,对辖区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管理做到来有登记,去有注销、底数清、情况明、管得住、秩序好。
五是内外协同抓便捷,严行优质服务。一是增设窗口实现“家门口”办理。在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设置“宾馆前台”(流动人口出租房服务管理中心),明确准入标准,规范登记流程,并提供租房、看房、签约、居住登记、门禁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;二是远程自主申报便捷办理。借助公安局微信公众号,房屋出租人、承租人可通过手机远程报送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信息,真正实现“一次都不跑”。
六是实行“互联网+”网上服务。各地公安机关为了方便学生办理居住证,利用“互联网+”服务,建立了警务室和各学校学生科群,借助微信文字交流、图片传输等功能,把办理居住证需要提供的材料发在微信群内,学生在微信群里可以直接预约办理,及时将预约信息反馈给居住证办理的窗口,学生只需到居住证办理的窗口进行照相即可。实现了群众办证“最多跑一次”的服务目标,并且在5个工作日内,居住证办理成功后,民警进行送证上门服务,统一把办理成功的居住证交由院校的学生科,由学生科再分发到各学生手里。现社区民警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,建立多个微信群、社区警务微信群等开展流动人口、出租房屋信息采集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,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流动人口方针政策,实时发布出租房屋最新动态,应用手机App第一时间获取真实、新鲜的数据,实现足不出户办理居住证,实现对流动人口、出租房屋的高效管理。为了方便开展工作,派出所统一给每个社区民警做了带二维码的胸牌,民警入户走访时进门先扫码加微信,和群众解释缘由,群众则遇到事方便与民警取得联系,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。